中新往来

 
 
 
 
 
  • 中新往来
  首页 > > 中心活动   
<

一个新西兰人60年中国燃情岁月: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

发布时间:2018-01-26

天维网

1927年,30岁的他从新西兰来到上海,本来只想看看中国是个怎样的神秘国度。没想到,最初的6个月签证变成了余生60年,从此扎根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开始了为改变中国之命运而奋斗的艰苦人生历程。

1987年12月27日,他在北京病逝,并永远长眠在中国,他的骨灰一半撒在了他工作和生活过的甘肃省山丹县四坝滩上,另一半安葬在山丹河畔纪念他的陵园里。

2009年,由五千六百万中国网民选出的十大国际友人,他名列其中。这十大国际友人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百年间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十位国际友人:白求恩(加拿大)、拉贝(德国)、萨马兰奇(西班牙)、斯诺(美国)、李约瑟(英国)、爱泼斯坦(波兰,后入中国籍)、路易·艾黎(新西兰)、柯棣华(印度)、诗琳通(泰国)和平松守彦(日本)。

他就是路易.艾黎(Rewi Alley),一个中国的新西兰人、新西兰的中国人。

路易.艾黎肖像

路易.艾黎的人生简介,来自新中友好协会网站

nzchinasociety.org.nz/31235/rewi-alley/

【路易.艾黎,在中国最享誉盛名的新西兰人,或许是对中国革命贡献最大的外国友人。他是中国和新西兰两国友谊的始建者和精神领袖。他把60年的生命献给了他的第二祖国中国,同时心中一直热爱着他的祖国新西兰。路易.艾黎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建设了几千个工业合作社。 他也是发展技术培训学校的带头人,他在戈壁滩里创建的山丹培黎学校,是最著名的一所技术培训学校。】

01 新西兰的路易.艾黎

少年艾黎

路易·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区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曾积极参加女权运动。他的名字“雷维(Rewi)”(后来他到中国后译为中文“路易”)是取自于当地毛利人运动领袖雷维·马尼亚波托(Rewi Manga Maniapoto,19世纪新西兰战争年代)。

路易·艾黎出生地:Springfield

Springfield的路易·艾黎纪念公园

Springfield的路易·艾黎纪念公园

Springfield的路易·艾黎纪念公园

路易·艾黎只在出生地Springfield生活了仅一个月就随家庭搬迁到了附近的安伯利(Amberley)小镇。在这里路易·艾黎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童年,Amberley小镇

路易·艾黎礼堂,Amberley 小学

路易·艾黎的传记,Amberley 小学

1906年,艾黎9岁的时候,父亲被任命为基督城(Christchurch)华伦努伊中学(Wharenui)第一任校长。于是,艾黎随家庭搬迁到了基督城,先后在华伦努伊和基督城男子高中(Christchurch Boys“ High School)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华伦努伊学校历史介绍,来自学校官网

路易·艾黎(中排左一),基督城男子高中四人划艇队

基督城男子高中纪念路易.艾黎诞辰100周年牌匾

路易.艾黎在中国的奋斗经历,已经成了新西兰的传奇,每一所他曾经就读过的学校,都有以他为名的纪念礼堂,都以曾经有过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艾黎是家中6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但他酷爱读书和学习,他一生写了60多本书和诗集,并在晚年获得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战士艾黎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岁的艾黎加入新西兰军队,成为了一名通讯兵,他先后被派往英国和法国服役。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从死亡线上捡回了一条生命。1918年,艾黎因为出色表现获得了军事勋章。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路易.艾黎,1918年

在那段时间里,艾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国人,他与由中国山东农民组成的劳工军团共同参加了在比利时伊普尔阻击德军的伊普尔战役。

艾黎亲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战争,这让他痛恨任何战争和暴力,也形成了他倡导和平、并为之奋斗的价值观。

农夫艾黎

1920年,战后归国的艾黎与一位战友合伙在偏僻的Taranaki买了一块荒山进行开垦。

艾黎的牧场,图片来自于新中友好协会网站

令人沮丧的是,1920年代,正值战后新西兰经济严重低迷的时候,虽然艾黎付出了全部财产和艰辛的劳动,但是,农场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益。经过六年的艰苦劳作,艾黎不得不放弃牧场,把它全部交给自己的战友,走时几乎身无分文。

农夫艾黎

然而,六年的孤寂生活和艰苦奋斗并非一无所获,艾黎在后来的自传中写道:这六年的生活,给了我笑对一切艰难险阻的能力,它驱散了许多战争时的梦想,使我脚踏实地,并重新使我懂得艰苦朴素的价值,我开始学到许多斗争的本领和其他基本的东西,这对我后来大有好处。

决定去中国的艾黎

回到基督城的家之后,一方面,艾黎想开始新的创业,另一方面,从新西兰的报纸上他读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这加深了他对这个陌生国度的向往。最后,艾黎做了一个令家人感到震惊的重大决定:到中国去,到这个遥远陌生的、正在被革命震撼的国家去。

正是这个决定,让艾黎迎来了60年饱经磨砺却熠熠生辉的中国岁月。

02  中国的路易.艾黎

从1927年4月来到上海,到1987年12月病逝在北京,路易.艾黎整整在中国度过了60年,其中最长的一次离开中国,也不过是晚年回新西兰的5个月的休假。

很多人疑问他为何把60年的生命选择燃烧在异常艰苦的中国,这疑问的产生正是因为人们无法找到世俗的价值观去诠释他伟大的一生。

路易.艾黎的答案是: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

从投身革命,到创建发展工合运动,到创办培黎学校,再到发展对外友好,他把自己60年的岁月全部献给了他的第二祖国,中国。

投身革命

1927年4月21日,当艾黎到达上海的时候,正是国民革命军在上海捕杀共产党人,实行“清党”的时候。这个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的国家,远超出了艾黎的预想,这里不仅仅只有贫穷,还有路灯上悬挂的人头,随意捕杀人的军队。

当艾黎在上海工业科做安全督察员、以及后来的赈灾救灾负责人的时候,他真正接触到了现实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悲惨的童工、匪患与饥荒、剥削与压迫,满目皆是令人震惊的苦难。

艾黎是厌恶这样的中国的,但是,他没有选择远离厌恶、离开中国,而是决定留下来,投身革命,投身到拯救苦难中国的事业中去,尽管于他而言,这只是一个素昧平生的国家。

1930年代前后,艾黎逐步结识了致力于帮助中国革命的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人士,也结识了宋庆龄、鲁迅、冯雪峰等一批中国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1934年,艾黎参加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性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逐步和革命党组织建立起联系。他的住所成为许多革命党人的活动场所和避难所。1935年的时候,共产国际中国组与正在长征的红军保持联系的一部电台,就设在艾黎的家中。

后排右一,艾黎;前排中,宋庆龄

左一,艾黎;左二,周恩来

创建和发展工合运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的70%民族工业被日军摧毁。路易.艾黎同斯诺夫妇反复讨论,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组织生产,建立战时工业,以拯救瘫痪的中国工业、支持长期抗战。最终,他们提出了建设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构想。随后,艾黎作为召集人,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促进委员会,委员会起草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具体实施方案:采用人数较少、灵活的小的合作社,在非沦陷区利用大后方的工业资源和工人难民的人力资源,发展小型工业或者半机器工业,生产日用工业品和军需品。

艾黎亲自设计了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徽章。

经过一番周折,工合运动最终得到了国共两党和国际组织的认可和支持。艾黎任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技术顾问,并代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总干事,全面负责工合运动的筹备和发展。为此,艾黎在6年间奔走了大半个中国,行程3万公里,援助了20余万失业者和难民。

1938年到1942年,是工合运动大发展时期,经过艾黎等人努力,中国各地的工合组织从1938年的69个发展到1942年的1590个,月产值达到2400多万元。工合产品供应军需和民用,既打破了日本的封锁,又堵截了日货的倾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促进委员会募集到世界各地捐款500万美元。

艾黎和他的工合运动,因着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工合有了专有的英文词语“Gong Ho”,艾黎的名字也永远的和工合连结在一起,成为了永恒的赞歌。

创办培黎学校

1940年代,国共关系日益恶化,工合组织因为和共产党的亲密关系,最终被国民党强迫终止工作,艾黎也在1942年收到了解职通知书。

艾黎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为中国培养工业人才的事业中。

他在陕西省双石铺(今陕西凤县)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后来迁至陕西省山丹县)。取名培黎,一是为了纪念艾黎的恩师、传教士 Bailie,另外也是取为黎明而培养的寓意。

培黎学校的孩子都是穷苦的难民、残障或文盲。

艾黎把新西兰的教育思想贯彻到了培黎学校。孩子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进行各种技能的实践操作,涵盖了机械、纺织、皮革、造纸、电器、玻璃陶瓷、化工、运输等许多现代技术技能。

像艾黎曾经就读的基督城男子高中一样,培黎学校最初也是一所男子学校,学校特别注重体育,每天都有跑步、打球、游泳等体育锻炼。

培黎学校的孩子们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评论培黎学校,是一场伟大的教育运动,在当时的年代是绝无仅有的。

战乱、贫穷、疾病,甚至是失去生命,这些艰难都没有阻挡住艾黎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战友们的信念。培黎学校从最初的十几个学生发展到了四百多人,校办生产组二十七个。解放后,从培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们散布到全国各个工业基地,成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骨干。

培黎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外籍友人的无私奉献,先后有27位来自8个国家的外籍教师来到培黎学校,支援学校的建设,为培黎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艾黎的母亲把自己的全部养老金1万5千新元全部捐给了培黎学校。年轻的校长,英国人何克,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培黎学校。

创建培黎学校的艰难日子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艾黎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却说到:在培黎学校与青少年一起度过的岁月,是我一生中最快活,生活最充实的年代。

艾黎给孩子理发

友好的使者

新中国成立后,艾黎仍旧选择留在中国。1953年他担任新西兰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在北京永久定居,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工作。

刚诞生的新中国,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尤其是在美国引导的反共潮流下。艾黎以他在中国几十年的亲身经历和他对中国深深的情感,总是不遗余力的向世界传递真实中国的信息。

朝鲜战争期间,新西兰是美国的同盟国,而艾黎,作为一个新西兰人,却毅然谴责盟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他也因此被他的祖国新西兰所误解,称他是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是祖国的叛徒。艾黎倍感伤心,却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

艾黎说:“战争和革命后,我知道我有一个选择, 我本来可以加入到批评中国的行列、和记者及所谓的汉学家一起谴责中国革命的一切,但是,中国已经变得和我的家人一样,我已经坚定的选择了我的立场。”

从1950年代开始,他开始陆续撰写和出版他在中国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他一生写了几十部关于中国的书籍和诗集,这些作品让世界、尤其是新西兰人民对中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艾黎著作

只有深爱这个国家的人,才能有这么多的情感倾注。

1972年,中国和新西兰正式建交。艾黎是中新友谊当之无愧的使者和推动者。

03  中新两国永远的艾黎

在新西兰奥克兰北岸的居民区里,坐落着一片名为Rewi Alley Reserve的绿地公园,纪念艾黎的肖像广场已经和周围的新西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Rewi Alley Reserve(新西兰奥克兰)

在新西兰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类似的纪念艾黎的场所。

在中国,每一个艾黎奋斗过的地方,人们都以不同方式纪念他:艾黎故居、艾黎大道、艾黎广场、艾黎文物捐赠陈列馆、艾黎纪念碑......

艾黎永远活在了中新两国人民的心中。

艾黎友好交流基金、艾黎奖学金、艾黎新中友好姐妹城市、艾黎中文学校......

艾黎是中新两国友谊长存的纽带。

艾黎终生未婚,可是他收养了很多中国孩子。

艾黎是一个新西兰人,可是他把人生的60年全部献给了中国。

“艾黎,新西兰伟大的儿子,中国伟大的朋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