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新之家

 
 
 
 
 
  • 留新之家
  首页 > > 中心活动   
<

Elaine Peng:1970年代的外交故事

发布时间:2022-06-07

Elaine Peng 博士就中国与新西兰交往历史采访有关人物,并为厦门大学新西兰研究中心专门撰写此文。 本中心感谢Elaine Peng博士赐稿并同意中心网站刊发此文!


20158月末我踏上了新西兰的国土,开启了在新西兰的生活和学术研究。这是我人生中未曾规划的一件事。然而,这段经历却使我偶然间结识了一位珍贵的友人——新西兰第一任驻华大使夫人 Roseanne Harland。它也开启了我去探索新西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初期的幕后故事和一些外国官员1970年代初期至中期在北京生活与工作的故事。


1970年代初期至中期在外交史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加纳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加拿大在1970年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则于1972年先后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别或正式的外交关系。在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79年)之前,美国于1973年开始在北京建立办事处。加纳1960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1966年断交,1972年复交。新西兰第一任驻华大使及其夫人1970年代在中国期间,结识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加纳早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使夫妇、美国驻北京联络处的外交官和其他与中国有关联的政治家或历史人物。

在那个特殊时期,新西兰国家党领袖Jack Marshall 1912-1988、在中国生活的新西兰人Rewi Alley 1897-1987、英国驻华大使John Addis 1914-1983)、英国皇家海军元帅和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舅舅Louis Mountbatten伯爵 (1900-1979)、澳大利亚大使Stephen FitzGerald 1938- 、美国外交官 David Bruce1898-1977)、George H.W. Bush1924-2018)和加纳驻华大使Richard Maximillian Akwei (1923-)都为PRC与他们各自国家的民间或外交关系做出了贡献。


新西兰第一任驻华大使是William Bryce Harland 1931-2006),为新西兰工党成员。从1973年到1976年间,Harland被新西兰政府任命为驻华大使。在此期间,他与妻子和他们的三个儿子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北京。

图片来源: NZ Herald;图为 William Bryce Harland

 

William Bryce Harland PRC任职之前,两国就曾互派官员进行接触,双方在经贸领域均有合作的意愿。新方同中方首先商谈的合作领域是农业,而非工业, 因为新西兰并不是一个工业国家。这次接触便是新西兰1973327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的北京之行。代表团由时任新西兰副外长兼海外贸易部长(Associat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and Minister of Overseas Trade)的Joe Walding 领导。

图片来源:新西兰Plamerston North City Library;图为Joe Walding

 

同年,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西兰大使裴坚章向新西兰递交国书,从5月份开始到新西兰任职。新西兰第一任驻华大使William Bryce Harland则于920日向中方递交国书。

图片来源: 新西兰政府官网;William Bryce Harland向中国代理主席董必武递交国书。

 

新西兰国家党领袖的中国之行

 

Bryce Harland 任职后,大使夫人和三个孩子们于1973年末抵达北京。在其任职期间,第28届新西兰总理(19722月到12月)和新西兰反对党(国家党)领袖Jack Marshall与妻子曾来北京与Harland夫妇相聚。Marshall夫妇是应Harland大使邀请而来北京。在来华之前,Marshall接受了苏联的邀请,前往苏联,停留两三天。Harland大使得知Marshall访问苏联的消息后,认为莫斯科与北京的航班旅途时间并不长,心想何不邀请他们来北京看看。于是,Harland大使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申请。这样,Marshall夫妇来到了北京。当时中国官员并不知道Marshall在新西兰的政治地位,也不知道他是反对党领袖,所以抵达当天,中方没有派任何司机接送Marshall夫妇。不仅如此,故宫也并未对外开放。于是,Harland向外交部申请后才带领Marshall 夫妇参观了故宫。虽然Harland大使夫妇也安排了Marshall 夫妇与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会晤,但是 Marshall此次的中国之行似乎并不是很成功。尽管如此,Marshall 夫妇却见到了在中国有名的新西兰人Rewi Alley。这令他们和新西兰大使夫妇感到愉悦。

           

图片来源: Archives New Zealand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

图为Jack Marshall 1972                        图为乔冠华

 

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在中国,熟悉两国外交关系的人都会想到在中国生活长达60年的新西兰人Rewi Alley。中国政府将视为中国最好的外国友人之一,而在冷战时期,Alley也成为了PRC 最有名的一位外国人。192612月,那时Alley 29岁。他决定离开新西兰,去中国,看看中国的革命 (“to go and have a look at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27421日,Alley抵达中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同普通的中国人一起劳动,当过消防官、工厂监工、救援人员,试图帮助中国人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1937年,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Alley协助建立了工业合作社,为工人提供工作,从而为抗日战争提供生产后援。1940年,参与了中国全国范围内很多学校的创办工作。到1953年,他已定居北京。19871227日,Alley逝世于北京。新西兰政府和中国政府在Alley去世后都曾举办活动,为他对中国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和纪念。

图片来源: New Zealand History Online;图为青年时期的Rewi Alley

 

由于Rewi Alley 与中国的紧密联系,Harland夫妇来到北京任职,很自然便与Rewi Alley取得了联系。Alley家族是非常有趣的家族。Rwei Alley 的弟弟是Geoffrey Thomas Alley1903-1986)。Geoffrey Alley 1964年成为新西兰第一位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姐姐Gwendolen Lucy Alley1894-1988)是新西兰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成人教育主管。和新西兰大使夫人一样,Rewi本人也喜欢收藏中国陶瓷,并且赠送了大使夫妇一些陶瓷。Harland夫妇在中国任期结束回新西兰时 (1976年),把这些中国陶瓷一起运回了新西兰。这样,时隔44年后我便在Harland女士新西兰的家中欣赏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陶瓷。


一件令新西兰人十分好奇的事是Rewi Alley个人的政治观点和他对中国的看法。新西兰人也很难知道在这方面的立场。在新西兰人眼中,Alley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新西兰,都表现得很谨慎。至少在公众场合,他不会透露出他个人对哪一方的政治忠诚。在那次新西兰反对党领袖Jack Marshall来北京与Rewi会面时,Harland 夫妇和Marshall都知道这一点,并且没有与Alley讨论相关话题。

 

外交官们的网球社交:Friendship FirstCompetition Second

 

70年代的政治氛围和社交网的狭窄使得外国官员在中国能参加的社交活动并不多。1974年的北京给外国官员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是批林批孔运动。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实对中国古代文明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特别想去参观北京的一些博物馆。然而因为政治氛围,当时中国正在重新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去呈现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很可惜不少博物馆都不开放。 虽然不能参观博物馆,但是各国大使夫妇曾被安排去参观一些北京的公社 (Communes)、武汉的拖拉机工厂和哈尔滨的油田。这对外国官员而言,也是一件新奇的事。另一件让西方驻华官员感到有些surprising的事是西方人和中国人对于个人和家庭隐私的不同处理方式。外国大使当时在中国生活期间的厨师、司机、以及个人辅导老师都由隶属于中国外交部的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Beijing Service Bureau for Diplomatic Missions )安排,并不受雇于外国大使。当时,外国驻华大使或官员能直接接触到的普通中国人只有厨师、司机和辅导老师等,很难在这个人际关系网之外发展同普通中国人的友谊。

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外国人在中国能参加的户外活动甚少。网球是外交官们可选择的为数不多的活动之一。他们需要去专门的俱乐部才能打网球。由于俱乐部费用比较昂贵,有些人不常去。常去或有时去俱乐部打网球的有新西兰大使夫妇,第二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 (Head of U.S. Liaison Office in ChinaGeorge W. H. Bush与妻子Barbara Bush、澳大利亚第一任驻华大使Stephen FitzGerald以及加纳驻华大使Richard Akwei 

George W. H. Bush来北京任职之前,美国已经在北京建立了联络处。联络处第一任主任是David Bruce


Bruce 1973年先于新西兰大使夫妇到北京任职,1974年离任。因为这样的关系,新西兰大使夫妇结识了两位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当时几个主要的西方国家,除了美国外,多数最后决定放弃与ROC的外交关系,转而与PRC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所以新西兰驻华大使十分关心美国方面对PRC 的态度与政策。然而,美国驻北京办事处的官员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现得比较谨慎。由于在1949年之前和冷战时期美国与ROC的特殊关系,美国自然不能像英国、加拿大或澳大利亚那样处理美国同PRC的关系。这样,新西兰大使也很难得知美国方面的真实想法。同时期到北京任职的还有澳大利亚第一任驻华大使Stephen FitzGeraldFitzGerald是澳大利亚政府从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雇佣的,因为他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且对中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事实上,Stephen FitzGerald 来北京任职之前,已去过中国。他的博士研究涉及当代中国与海外华人。他于1968年,即文化大革命时期,去过泉州、上海等中国城市。

    

David Bruce in 1962                         Stephen FitzGerald () 1973年于北京会见

Photo by Cecil William Stoughton              毛泽东。图片来源:China Daily

 

在几位常去俱乐部打网球的外交官中,Bush很擅长打网球,并且还充当教练(coaching)。外交官们去俱乐部有时也组织网球比赛。在比赛中,Bush、新西兰大使夫人和加纳大使Richard Akwei 很具竞争性。Barbara 和他们相比,没那么想要赢得比赛。日常生活中,Barbara也是个十分nice 的人,深受很多人喜爱。新西兰大使夫人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对打过。Bush则与Akwei 是竞争对手。Akwei 休息时坐在网球场的表情透露出他当时是多么想打赢那场比赛。或许他认为自己本可以打得更漂亮。虽然比赛时,几位外交官表现得很有竞争性,但是比赛结果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新西兰大使夫人用一句话概括了他们的网球比赛——Friendship FirstCompetition Second

图片来源:CNN; 图为George W. H. Bush与妻子Barbara 1974 年在北京

 

图片来源:UN Archives and Records Management Section

图(左一)为Richard Akwei 1967年,时任加纳常驻联合国代表

 

英国皇家海军元帅Louis Mountbatten伯爵

Bryce Harland任职期间,英国皇家海军元帅Louis Mountbatten与他的两个女儿(Patricia KnatchbullPamela Hicks)和女婿一行五人随Chinese Friendship Society来访过北京。英国驻华大使John Addis 于是组织了一个dinner party,将伯爵及其家人介绍给新西兰大使夫妇。有趣的是Mountbatten 伯爵与40年代的中国曾有着特殊的关系。

         

Lord Louis Mountbatten, 1943                 Pamela Hicks, 1947

图片来源: Yousuf Karsh                  图片来源:Photo Division, Government of India

 

图片来源: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图为John Addis

 

二战期间,Mountbatten伯爵任联合作战司令部司令(1941)与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1943年丘吉尔任命)。因为战区合作的需要,他于1943年10月16日抵达重庆。18日则会见蒋中正,商议战区合作事宜。蒋与Mountbatten的首次会面并不是很愉快。蒋迟到了15分钟,而伯爵也在开会期间,故意花费了很长时间在公文包中找寻各种文件。尽管如此,第二天的会晤却是令双方都很愉悦的。Mountbatten提出每月给蒋政府空运大量战争所需物资,而蒋政府则允许伯爵向缅甸北部开展游击战争。于是,两位因为二战合作的需要而结识。1943年10月20日,当伯爵离开中国前往印度后,蒋中正特意电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赞许Mountbatten伯爵。同年11月,伯爵再次抵达重庆与蒋中正会晤。

图片来源: World War II Database

图为蒋中正, Louis Mountbatten, 宋子文1943年在重庆。

 

Photo by Jim Hudson (中英美三国与会将领)

前排依序: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国蒋宋美龄。

后排左四为Joseph Stilwell右二为 Louis Mountbatten摄于19431125日。

 

我想或许是因为Mountbatten与中华民国的这段故事也促使了他70年代再次来到中国。时隔约30多年,Mountbatten 伯爵是如何看待这期间世界和中国的变化的,又是如何看待过去那段历史的?

 

1970年代对中国与西方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我未曾规划去新西兰。然而,在新西兰的生活和研究,却让我对过去那段时期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一些有趣的政治或历史人物。